
6月20日,布鲁塞尔自由大学Julien Cabay教授到访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并以“人工智能与著作权:来自欧盟法的视角”为题开展学术讲座。我院副院长熊琦教授主持讲座,助理教授马晓老师,科研外事办汤俊芳老师,法学院校友、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博士研究生杨子君,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李炫圻以及部分知识产权学子参加讲座。法学院党委书记姜芳在讲座后与Julien Cabay教授座谈。

熊琦首先对Cabay教授的到访表示诚挚欢迎。他谈到,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是我院知识产权法学科长期关注的全球法学研究核心议题。此次讲座作为我院知识产权法学进行中欧学术对话的重要篇章,为深化数字法治领域交流提供了关键契机,期待双方在前沿领域碰撞出新的火花。

讲座伊始,Cabay 教授指出,人工智能与版权的交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议题。美国版权局近年来发布的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输入与输出可靠性的报告更是凸显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他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与版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紧扣两个关键问题展开论述:第一,当人工智能输入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时会引发何种法律问题。第二,人工智能生成的输出内容能否受到版权保护。
在输入问题方面,Cabay 教授指出,欧盟版权法对数据的保护遵循原创性原则:只有当数据构成作者自身智力创作的表达时才能受到版权保护。然而,在人工智能训练过程中,许多系统使用了大量受版权保护的数据,引发了诸多法律争议和诉讼。艺术家群体对人工智能训练数据未经授权使用其作品表示强烈抗议,而人工智能提供商则以“合理使用”为由抗辩,双方争议不断。Cabay 教授详细阐述了欧盟在应对这一挑战时所采取的措施,特别是《数字化单一市场版权指令》引入的文本与数据挖掘(TDM)例外条款,旨在平衡版权保护与人工智能创新之间的关系。
在输出问题上,Cabay 教授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实践存在显著差异。美国版权局拒绝为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提供版权登记,认为其缺乏人类创作者的智力贡献。而中国在相关司法实践中则表现出更开放的态度,认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受到版权保护。Cabay教授指出,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的输出,不能简单地将其与人类创作的作品进行类比,而应充分考虑人工智能创作与人类创作在规模、速度和能力上的巨大差异。
Cabay 教授还从竞争法角度对人工智能与版权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他认为,赋予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过长的版权保护期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失衡,尤其是大型科技企业凭借技术和资源优势,可能滥用版权保护来限制市场竞争。因此,他提出了基于竞争法考量的版权保护框架,主张在版权保护与市场竞争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与谈环节,马晓谈到,Cabay教授的演讲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输入与输出环节为核心,梳理欧盟执行指令、数据库指令等立法文本及相关判例法,勾勒出欧盟立法者近年聚焦版权所有者例外与限制规则构建的制度框架,然而此类例外因不同条款之间表述的差异十分细微而面临复杂性解释疑难;反观中国,合理使用条款,采用封闭体系的简单立法模式,虽与欧盟形成制度反差,但学界观点认为欧盟立法实施未必达到理想效果,折射出制度选择与实施效果的复杂关系。Cabay教授在演讲中揭示人工智能作为“创造者”与传统工具如Photoshop等的本质差异,其生成特性可能导致创意空间枯竭,且从竞争视角指出人工智能无需版权激励,过度保护反而将导致市场失衡,这一分析路径对传统原创性概念及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形成实质性挑战。

李炫圻以中国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过滤义务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场景下的版权规范路径——ISP 在面对违反公法的内容时能够迅速采取行动,但在版权问题上则往往以技术难度和成本效益为由推诿责任。这一现象引发她对如何通过区分科学用途和一般用途来合理规制文本数据挖掘(TDM)行为的思考。她表示,若仅依据 TDM 活动的性质而非TDM主体机构的性质来区分,可能会导致商业实体滥用“科学研究”名义进行营利性活动,进而引发类似 ISP过滤义务争议的局面。


互动环节中,师生就人工智能使用数据的侵权边界、欧盟《人工智能法案》透明度义务等议题展开热议。Cabay教授总结强调,法律回应技术变革需保持弹性——与其预设技术路径,不如构建容纳不确定性的制度框架。正如水的形态随温度变化,当AI创作如气体般弥散时,传统版权保护的“容器”已然失效。


讲座结束后,姜芳亲切会见Julien Cabay教授。她指出,我院以知识产权学科、德语班为重要办学特色,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等欧洲高校具备天然合作优势。接下来可以以学院间合作推动校际合作,为联合科研平台建设与学生跨境联合培养奠定基础。Julien Cabay教授高度认可我院人才培养成果,并指出华科大法学院学子赴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为两校合作创造了良好开端。此次与法学院知识产权师生的深入交流,尤其是人工智能与版权领域的学术探讨,与其负责的跨学科实验室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未来有望以学生联合培养为起点,逐步拓展至联合研究等更深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