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下午,由元照知识集团、燕大元照法律图书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提供学术支持的“洞见法律人成长之路·与大师有约”学术活动在武汉元照读书馆隆重举行。台湾大学名誉教授王泽鉴亲临现场,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昊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武亦文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熊琦教授、姜战军教授,燕大元照法律图书总经理蒋浩先生等众多学者、嘉宾共聚一堂,围绕民法学科发展、法律人成长路径及法学方法论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适逢王泽鉴教授经典著作《民法总则》出版40周年暨2025年重印版发布,同时恰逢燕大元照成立20周年,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法律从业者及学生热情参与。


本次活动分为“新书发布与主题演讲”和“座谈交流”两大单元,并通过签书会与读者近距离互动。作为中国民法学界的泰斗,王泽鉴教授以其深邃的学术洞见与严谨的治学精神,为在场听众呈现了一场思想盛宴,也为新一代法律人指明了成长方向。
《民法总则》2025年重印版见面会
主 持:李 昊
首先,蒋浩在致辞中回顾了元照公司成立二十周年的历程,高度评价王泽鉴教授《民法总则》系列图书作为法学经典对两岸法学教育与实践的深远影响,并感谢王泽鉴教授对系列著作倾注大量心血对系列图书进行修订,此种治学严谨的精神在民法学界无出其右,此次重印不仅是文本的更新,更是民法精神的传承。

王泽鉴教授以“《民法总则》的写作心得与民法方法论”为题,展开主题演讲。他首先致谢读者,坦言“作者与读者是共同成长的伙伴”,并谈及《民法总则》系列图书写作历程,系列图书系以德国法释义学为根基,结合法学方法与实务案例,意在构建民法的体系化思维。他强调了民法总则的重要性,认为民法总则是私法体系的基石,其重要性在于“构建法律适用的全局视野”。随后,他谈到法学方法的重要性,认为法律人应当具备“在规范与事实之间来回穿梭”的想象力,我们需要相信每个法官和律师都有能力通过现行的判例学说来处理具体的案件。最后,他谈及民法的教学和学习问题,认为法之适用始于案例,教学民法,不论是撰写教科书还是上课,都需要有案例来把学生引到实务中去;学习民法,可以先读简要的、概括性的书,再读具备体系性的书,通过前者得其整体的面貌和刚要,在读后者时一定要阅读法条,并要作树枝图以理解民法的体系。
武亦文在与谈中感慨,王泽鉴教授的体系化思维对民事特别法研究亦极具启发性,他坦言当前大陆法学教育存在“重理论、轻案例”的倾向,导致学生法条应用能力薄弱,而王泽鉴教授的《民法总则》系列著作恰为民法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范本。
熊琦则从历史与时代双重视角解读《民法总则》的意义,认为王泽鉴教授的《民法总则》系列著作具有灯塔效应,辐射了一代又一代法律学人,对大陆民事立法的有巨大影响,且《民法总则》作为私法的总纲,如今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挑战,民法总则的“主体平等,行为自治”的基本理念仍是应对万变的基石。

互动环节,学生就“形成权与不得撤销性”“民法终极价值”等提问,王泽鉴教授以“自由、平等、尊严是民法的灵魂”作答,并强调公法与私法应该协力,一起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座谈交流·法律人的成长密码
主 持:武亦文
武亦文首先以“内卷”话题切入,询问王泽鉴教授所言之“要晚睡一点、早起一点,勉强自己一点”与内卷的关系,如何看待当代法律人的焦虑。王泽鉴教授回忆恩师拉伦茨“无一日不读书”的治学态度,并分享个人习惯——随身携带白纸记录思考片段,甚至在等车、候机时撰写案例题,最后告诫各位读者要善用时间,善用生命。武亦文代读者提问“民法的现代化会走向何方”“鉴定式案例研习中如何选取案例”等,王泽鉴教授从人的自由、尊严和平等,法律人的想象力等角度进行答疑解惑。
姜战军结合自身经历,总结法律人成长的六大要素:追求自由平等的价值追求、体系化思维的建构、民法精神内核的理解、方法论的价值指引、逻辑分层能力与文字表达。他坦言深受王泽鉴教授关于民法终极追求系人的自由、尊严和平等之启发,认为学习法律的初衷仅是将法律视为牟利工具,便难成真正的法律人。
李昊回忆自己读书期间因图书馆资源有限,常常誊抄王泽鉴教授著作,感谢王泽鉴教授通过著作教会他如何寻找权威域外文献。同时,他呼吁青年学者将法条具象化,并分享王泽鉴教授一直倡导的“鉴定式案例研习”对法律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学生提问环节聚焦鉴定式案例研习的实践困境,王泽鉴教授建议从判决中提炼案例,组成学习小组研讨破解资源瓶颈,并鼓励学生写十个案例不如精研一个,以深度思考取代泛泛而学。
经典永续,薪火长明
活动尾声,《民法总则》签书会排起长龙,读者手捧《民法总则》重印版与王泽鉴教授交流的身影,成为这场学术盛筵最动人的注脚。光阴荏苒,从台大教室到武汉讲堂,从纸页上的墨香到法庭中的实践,王泽鉴教授的《民法总则》系列图书始终以其体系之严谨、思想之深邃,滋养着一代代法律人的精神家园。当新一代学子在案例中磨砺锋芒,在体系中建构智慧,民法的火种必将跨越时代,照亮法治中国的前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