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历十载风雨,新锐勃发,科研工作突飞猛进,于2011年-2012年取得历史性突破,在科研课题立项、科研基地建设、科研论文发表、学生创新训练等诸方面皆获得丰硕成果,实现跨越性发展。 科研课题立项——集群创新 喜获丰收 通过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2011年4月-2012年10月,法学院科研立项工作取得累累硕果,共囊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5项,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以及校级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20项。这标志着法学院科研工作整体水平已再上新阶,实现了跨越性发展。 2012年是我院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工作方面喜获丰收的一年:俞江教授主持申报的课题《清至民国徽州合同文书的辑释与研究(1664-1949)》和郑友德教授主持申报的课题《面向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国家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研究》,分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占全校自2001年以来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总立项数的1/3。焦洪涛副教授和郭亮博士的课题分别被批准立项为国家青年项目。其中,焦洪涛副教授的课题是我校迄今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单列学科项目。据悉,我院自2001年至2010年期间,罗玉中教授、裴丽萍教授、杜颖教授曾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 郑友德教授主持的课题《我国清洁能源产业的绿色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获得2011年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这是郑友德教授第3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郑教授成为我院迄今为止获得国家级基金项目最多的专家,在海内外享有广泛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2011年4月-2012年10月,我院共获得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6项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其中,管斌副教授、尹建国副教授、伍春艳博士、李薇薇博士、郭亮博士等5位老师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俞江教授、尹建国副教授、管斌副教授、高华副教授、焦洪涛副教授、郭亮博士等6位老师获得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011年我院获得的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占全校总立项数的1/3。2012年我院获得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立项数约占全校总立项总数的1/4。这是我院首次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省社科基金申报中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 在2011年度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立项工作中,我院取得了申报24项、立项20项的佳绩,其中,文科跨学科研究项目1项,前沿探索项目4项,青年项目15项。无论是在数量还是成功率上都创下历年之最。与此同时,我院所获项目占全校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的近1/4,展示出了较强的竞争力和科研实力。 我院在2011年科研立项42项,科研总经费237.15万元,与2001年建院之初相比,立项数量增加了5倍有余,经费增加了近20倍。 科研基地建设——学术高地 特色鲜明 科技法与知识产权法学科是我院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200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我校“全国知识产权(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基地”;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授予我校“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标志着我校科技法与知识产权法学科的整体水准和社会贡献力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两大实践领域均得到高度肯定。同时,该基地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我校科技法与知识产权法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知识产权领域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我校法学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力。 科研论著发表——佳作迭出 钩玄探理 2011-2012年,我院教师出版了多部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专著,在高水准的学术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中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其中,2011年共发表论文45篇,重要会议论文6篇,专著2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3部,其中CSSCI收录论文20余篇,华中科技大学认定的权威期刊收录14篇。我院教师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和高水准学术专著的出版提升了我院在学界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为法治建设做出贡献。 学生创新训练——雏鹰展翅 试翼翱翔 自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来,我院在2012年第二批项目申报中有11个课题获准立项,立项数量在全校所有文科院系之中位于第二,同届学生参与度在全校所有文科院系之中位居第一。在2013年第一批项目申报中有7个课题获准立项。截至目前我院共有18支团队获得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资助,共有78名本科生和15名专业教师参与其中。我院本科生主动开展科研项目、深化创新教育的活动业已初具规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本科生科研立项工作取得佳绩,在2011年实现了法学院历史上零的突破,体现了法学专业本科生优良的专业素质与进取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为我院学生主动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高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也为法学院进一步探索实施“UPOP计划”(本科生实践机会项目)提供了基础。 体制机制保障——擘画蓝图 再接再厉 斐然的科研成绩,来源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而释放出的学术能量。在体制机制保障方面,一是学院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涵盖卓越学科建设计划、卓越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各方面;二是学院主要领导多次组织召开“扩大申报基数、严抓申报质量、提升科研影响力”为主题的申报动员大会和重大项目论证会,推动各项计划实施;三是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之下,学院仍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确保和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自主设立覆盖各学科的法学院卓越行动计划项目,首期投入50万元,发挥了良好的孵化与培育功能,为进一步争取更高层级的研究项目夯实了基础;四是制定新的科研奖励办法和参与重要学术会议资助办法等规章制度;五是鼓励教师出席境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进行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六是提升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全程精细化与快速响应能力,各类科研信息得以实时发布与更新;七是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同时大力加强学术团队和科研基地建设;八是多部门联动,有效配合,促使科研工作与学科建设工作、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国际交流工作、图书资料建设工作等有机结合。这些举措充分调动了我院师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科研质量意识和原创意识,推进了学术创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院科研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硕成果,是对我院全体师生辛勤付出的智慧与汗水的回馈。我院将锐意创新,扣准时代脉搏,推动科研工作持续发展,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打造与华中大作为国家985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地位和声誉相匹配的,与法学院现有实力和潜力相一致的国内有特色的卓越法学院。